•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与农民无障碍沟通”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 ——“走基层”心得
    作者:刘勇  阅读数:560   更新时间:2014年04月16日
        沟通是相知的桥梁,理解是互信的平台。只有良好的沟通,才有相互的理解。从网民骂公务员涨工资,到农民反映惠民政策“打折扣”等事情来看,党群、干群间的有效沟通还有一段长路要走,这一点在农村更加凸显。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走基层”活动中,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搭建沟通平台的重要性。基层党委、政府既应责无旁贷的致力民生,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也要注意加快构建党群、干群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否则只会事倍功半,徒奈何!

        民生与发展是群众普遍期待和拥护的,但实际乡镇工作中,许多干部都发出了“好事难为”的感受:一些优质项目、民生工程,由于个别群众的阻扰而陷于被动;许多实际阳光的工程或惠民政策,总是受到群众各种各样的责难。究其原因,有群众自身的私利,但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群众对政策、法规或规则的理解偏差,其根源在于我们与群众的沟通不够。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与群众的良好沟通和互动,民生工程只会费力不讨好,发展也只会成为空中楼阁。只有各项利民决定、各种惠民政策被群众充分理解知晓,受到群众认可支持,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接触到的上访与反映问题的群众中,除去涉法涉诉、民间纠纷群体外,多数的诉求与政策法规有很大出入,虽然都有一定缘由,但相当一部分群众反映问题具有盲目性。从中可以看出群众对当前政策法规的理解不透。如在大下访过程中,有的提出抗旱资金要平分,有的不愿意承担义务只享受权利,有的子女满堂要“吃低保”等等。因此,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显得尤为迫切,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

        镇党委在走基层活动中,组织专人模拟上级单位征求意见,对全镇1313个座机电话进行逐个访问,打通501个有效电话;挨家挨户发放登载有党政当年重点工作和纪委书记、副书记、部门负责人移动电话信息的《便民联系服务手册》2000份,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利用2个月集中开展领导班子集体大下访、集中回复活动,既为群众现场答疑释惑,又宣传了政策,消除了许多误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党委、政府与农民的沟通其实并不难,关键在针对需求、双向互动,不可以自说自话,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真实需求,才会收到实效。

        与农民的有效沟通,在内容选择上要说群众想了解的话。比如:“五重一大”有必要让群众知晓和了解的,择要进行公示;村级财务、组级财务,按规定公示到具体事项;惠民资金、惠民政策,全部应进行宣传和公示;群众有疑问的事项,定期择要进行沟通。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内容选择上掺杂了太多群众不愿了解,或者不需要了解的内容,会大大降低沟通的有效性,影响沟通效果,甚至影响党委、政府的威信。所以,在内容选择上必须慎重。

        与农民的有效沟通,在形式上要说群众能明白的话。群众能明白的话,就是说白话,不弯弯绕,不为公开而公开,不为沟通而沟通,要增强目的性,一针见血。如惠民政策方面,重大意义就不必要沟通了,这种内容应是组织者应掌握的,而不是百姓,老百姓只需要清楚自己能得什么实惠;财务公开方面,专业的报表就不必要公开了,应该像群众自家算账一样进行公示等等。群众不能明白的沟通,只是自弹自唱,曲高和寡。

        与农民的有效沟通,在渠道上要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七八十年代的广播、电视、院坝会其实是比较有效的沟通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手段也应随之变化。从我镇大下访过程了解的情况看,我认为现在的农村,一是广播电视依然是有效的渠道,但现在硬件设施能用起来的比较少,很有必要恢复起来;二是手机短信是最快捷畅通的渠道,三是定期搜集问题,针对问题组织有意见的群众集中答复,集中解疑释惑是比较好的办法。

        与农民的有效沟通,在过程管理上建立互动沟通的长效机制。镇党委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领导班子大下访、大回复活动在群众工作中形成的正能量。在并不复杂的一问一答中,减少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隔阂,增进了相互理解,树立了开放透明的党政形象,凝聚了民心民情。每年组织1-2次这样的活动,党群、干群之间的不理解自然会减少,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合力也会逐步形成。

        群众工作是无止境的,群众的福祉得以有效保障,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与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沟通,既简单又复杂,是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需要我去学习和实践的还有很多。

     

    (作者为新店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