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自贡市大安区委
自贡市大安区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辖区相关企事业单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市委一号文件、区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加快推进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以农村改革为发端的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13461”工作思路,即:坚持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为引领,深入推进“三区同建”“四化共促”,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01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完成8个贫困村退出、5171人脱贫,巩固提升已达标退出的贫困对象,提前两年完成脱贫攻坚阶段性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实施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和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基础保障条件持续改善,完成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建设;“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行动,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施质量兴农行动,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完善畜禽屠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膜回收等行业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推进规模经营主体按标准规范生产。实施绿色兴农行动,建立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强化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副产物资源和利用,大力推广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加快冷链循环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农产品产地保护和源头治理,抓好“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农产品生产及收储运、加工、销售环节全链条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贴制度,建立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
(二)着力推进“三区同建”,促进产村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园区、田园景区、农村社区“三区同建”理念,着力抓好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重点任务,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围绕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突出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加快推进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配套建设何市镇农产品加工基地,加快立华牧业一体化肉鸡、皓禾生态农业、吉星药业、牛佛红萝卜龙精加工等项目建设,连片发展标准化柑橘基地、优质核桃基地、柑橘苗木基地、优质大棚蔬菜基地,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产业支撑。围绕打造产村相融的田园景区,着力推进玫瑰海、雁溪谷等农旅项目提档升级,不断完善农业观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长滩河岸游步道建设,规划建设星级农家乐、农村客栈、乡村酒店,推动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围绕打造人和村美的农村社区,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更新完善区域新村总规,完善道路、水、电、气、网络等配套规划,合理布局“医教文体广”等配套设施,将农居打造成景点、农业打造成景观、全域打造成景区,让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变成现实。
(三)着力推进“四化共促”,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电商化“四化共促”,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档次和效益。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加快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广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联耕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规模型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大园区+小业主”等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贫困户抱团发展。着力推进农业品牌化,着力打造名优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着力提升“陶外公”、牛佛烘肘、“长明火边子”等品牌知名度。着力推进农业组织化,大力推进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党组织体系,加快推进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创客集聚地、农合联等新主体、新领域党建工作,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推动农村党组织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农业电商化,紧紧围绕“培育一个市场主体、搭建一个服务平台、组建一个电商协会”,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开拓区域电子商务市场,抢占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制高点,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四)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增强脱贫奔康质效。围绕乡村振兴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培育、新居建设、基础配套、乡村治理、生态改善、素质提升“六大工程”,不断提升脱贫奔康质量和水平。实施产业培育工程,围绕产村相融、园村共建、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生态循环农业,着力发展一体化种养殖、订单农业、农业旅游观光等“接二连三”项目,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新居建设工程,加快特色小镇、中心村、新村聚居点、农家大院“四级居住”建设,创建一批“四好村”和幸福美丽新村,为美丽大安增添乡村名片。实施基础配套工程,突出道路、水利、通信、土地整理,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农村发展条件,不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实施乡村治理工程,探索建立区域联动型、产业带动型、村居联动型党组织,深入开展“四大专项行动”和“三教三创”行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施生态改善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乡村净化、乡村绿化“三大行动”,修复和改善农村生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以科技文化素质、就业创业技能、文明生活方式为重点内容,多层次、广覆盖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加快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五)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坚持把农业改革贯穿于农业农村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上山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支撑。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多种形式放活土地经营权,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预流转等服务,稳步实施深化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盘活集体资产、推进土地经营、参与项目建设和发展物业经济等方式,引导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
三、2018年重点工作
(一)大力实施“六大工程”
1. 实施产业培育工程
一是突出基地建设。科学划定农业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形成空间优化、布局合理、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稳定粮食生产,完成15万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地块划定,创建7个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巩固提升中稻+再生稻、高粱+再生高粱、玉米套作大豆、秋冬马铃薯等优势粮食基地。聚力“一带一园”建设,完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搭建投融资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10万亩优质柑橘、10万亩优质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体验农业。深入推进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立华牧业一体化肉鸡、皓禾生态农业、吉星药业等项目建设,构建良繁防疫、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畜牧体系。实施重点农业产业项目5个,新发展特色产业1万亩以上,新改扩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7个,实施产业基地景观化建设0.6万亩,力争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1个。
二是打造特色品牌。实施“区域品牌+特色品牌+企业品牌”创建计划,不断加大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探索创建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举办大安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提升“陶外公”、牛佛烘肘、“长明火边子”等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5个,力争入选“自然贡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及合作社2个。
三是壮大加工流通。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加快何市镇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入驻,提升盐味源、吉星药业等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强商品化处理、仓储运输、冷链物流等体系建设,将长明火边子牛肉、国民食品等为代表的冷吃和调味品加工系列,培育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加快牛佛红萝卜龙精加工项目建设,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2个,农产品加工新增产值1.1亿元,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成132个益农信息社。
2. 实施新居建设工程
一是强化镇村规划管控。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科学布局,注重产村相融,统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文明,按“多规合一”“镇村一体”理念,全面完善镇村规划布局,提升建筑设计品质,突出川南民居特色,打造素墙黛瓦、前庭后院、山水掩映的“盐都新居”。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快特色小镇建详调修,推进中心村、新村聚居点布局规划调整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编修。实行乡村规划严批严管机制,进一步提高乡村规划的约束力、执行力。
二是分级推进镇村建设。适应农业规模化、居住社区化、生活便利化趋势,将镇村建设成为联结城市、辐射乡村的纽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以深化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为抓手,“建改保拆”相结合,有效整合资源推进镇村建设,推广“小组微生”建设模式,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着力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拓宽政府、农户、社会、金融筹资渠道,实施土坯房两年攻坚,探索建立土坯房改造信贷风险分担和贷款贴息机制,改造危旧房410户、土坯房1834户。持续推进大山铺特色旅游小镇项目建设,加快建设5个中心村、12个新村聚居点,改造10个农家大院,建成35个幸福美丽新村,争创省级“四好村”15个。
三是创新镇村管理模式。坚持“产、城、人、文”融合,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组团发展特色村镇,提升牛佛、何市、回龙等小城镇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以镇为单位统筹村级治安、环卫等管理工作,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挖掘农业管理服务多功能。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镇村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促进镇村均衡发展。
3. 实施基础配套工程
一是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覆盖率、通行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为重点,畅通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完成庙贾路、何永路等县乡道改造提升13.3公里,村道提升改造65公里,新改建桥梁2座。按照“四好农村路”要求,将县道80.8公里、乡道152.7公里、村道283.2公里纳入养护管理并进行考核。优化农村公路通行环境,通村主干道路面宽度原则上不低于4.5米,大力开展村与村之间的连接道路、组道和生产道等“毛细血管”硬化改造,构建干支相接、城乡贯通、通村达组的农村道路网络。完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和客运设施等配套项目,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实现有条件的建制村通农村客运。
二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面完成大山铺镇伍家村等6个乡镇13个贫困村三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3.58万亩,新增耕地2689.66亩,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楼房湾水库移民工作进度,确保年底前基本达到下闸蓄水阶段移民安置验收条件,全力做好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途经何市镇、三多寨镇和回龙镇开工准备工作。加强制供水监管,恢复提高农村现有小型水源工程调配和蓄积能力。启动东北部新城水厂二期工程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加快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输配水管网改造与维护和精细供水调度,完成新店镇、永嘉乡、牛佛镇、回龙镇等乡镇管网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农村水质达标认定和贫困群众饮水现状认定,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100%。
四是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加快完成镇、村主要电网改造升级,全力保障一体化养鸡等扶贫项目用电需求和易地搬迁贫困群众线路改迁,稳步提升全区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满足产业发展用电需求。实施新建、续建和改建10千伏及低压线路16.99公里,新增及改造变压器715台。
4. 实施乡村治理工程
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和共青团、妇联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大力推进城乡党建结对共建行动,开展“党建结亲”,创建党建共同体。探索开展党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5%以上村建成基层党建示范点。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每个村培养储备2名以上后备干部。提倡村党组织委员或者党员依法兼任(担任)其他村级组织负责人。健全村务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村党组织定期听取村委会工作报告制度。探索建立村干部待遇增长机制,实行差别化绩效考核和小错歇职管理。
二是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全面落实“五议两公开一监督”等民主机制,推行民选、民议、民建、民管村级公益项目建设模式和村级组织“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推行“政经分离”,加快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分设,依法厘清村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边界和事权划分,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力,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在村民小组探索建立理事会、监事会、小组公约,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新乡贤在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深化村务公开,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制度。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提高群众的安全感。
三是深入推进依法治村。依法加大对非法宗教活动打击力度。推进法律进乡村,加大涉农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的法治意识,开展法治示范村建设。坚持农村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注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建立健全县市仲裁作补充、司法作保障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矛盾纠纷化解率96%以上。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继续推进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村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全面建成农村“雪亮工程”。深入开展农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整治,落实乡镇挂牌整治机制,加大对黄赌毒、“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的整治力度,维护农村良好社会秩序。
四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创新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农村道德评议机制。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活动,整治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探索建立宣传引导、教育劝导、监督举报、专项整治等系列长效机制,坚决遏制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探索成立“道德评议会”,开办道德讲堂,广泛开展“德、孝、诚”主题教育、“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好家长”“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先进典型评选表扬活动,积极组织农村妇女和家庭参与“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5. 实施生态改善工程
一是推行农业绿色生产行动。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融合强农,健全机制、夯实基础、强化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落实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积极争取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扩大测土培肥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绿色技术覆盖面,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试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监测监管,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推进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70%、84%以上,新入驻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主体9个。
二是开展乡村净化行动。坚持“铁腕治污”,强化农村秸秆禁烧专项行动,坚决遏制秸秆焚烧行为。加强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实施不达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全面落实河长制,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并强化管理,完成主要流域污水处理设施提标,确保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省控目标。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清四化五改”专项活动,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一体化,实施截污管网新建延伸工程,全面完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建成东北部新城污水处理厂,做好大山铺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工作,完成市下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农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村公共厕所和户用卫生厕所建改目标,新建乡村公厕7座。巩固“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输、市(县)处理”模式,完成非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8个,建成何市镇和牛佛镇垃圾压缩中转站2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置率、农民聚居点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分别达到70%、93%、80%。
三是大力实施乡村绿化行动。持续深入推进大规模绿化行动,推进“一江两河”绿色长廊工程建设,加快珍稀树木、“川早2号”核桃、优质柑橘等生态经济林发展,引导雁溪谷、玫瑰海、花语人间等乡村旅游景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慎砍树、少推山、不填湖,全力争创市级森林乡镇。坚持“增林扩绿、林果并重”,以房边、村边、路边、水边为重点,开展街道、庭院、隙地绿化,建设城乡网、带、片绿地和景观林带。营造林0.5万亩,新增森林面积0.3万亩。
6.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一是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中高职院校、农民夜校等平台作用,强化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邀请涉农领域知名专家,组织农业产业综合技术指导专家服务团、党员专家服务队等下基层开展智力服务活动,实施农村“百千”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全面培训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培养每村1名、全区共150名技术能手;以乡镇为实施主体,依托农民夜校,全面培训各类致富带头人,加快培养每个组1名、全区1000名致富带头人,实现“村村有技术能手,组组有富带头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扶持各类人才进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
二是提升农民就业技能。统筹培训资源,完善教育培训网络,利用“互联网+”培训模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企业新招用农民工等群体的培训力度。开展“扶贫专班”“农民工夜校”“送培训下乡”等专项活动,通过“两后生”培训、园区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及时兑现培训补贴,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劳务品牌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创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各类技能技术培训270人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促进就地就近稳定就业。
三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与“三创联动”“四好村”创建结合,加强江姐故居、邓萍故居等爱国主义阵地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深入推进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为重点,广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大力提倡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以多种载体继续推进文化下乡,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深入挖掘传承优秀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积极申报名镇、传统村落和文化遗产。深入开展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化结对帮扶活动,持续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建设,全面完成贫困村文化扶贫任务。
(二)打好脱贫攻坚战
1. 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分解省下达8个贫困村退出、5171名贫困人口脱贫年度目标任务到乡镇、村组、户,强化资源统筹和项目推进,用好用活市级扶贫开发基金和扶贫“四项基金”,细化实施22个扶贫专项方案,实现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全覆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四个好”要求,推进新居建设,确保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推进产业培育,创新“寄养代养”“小康互助”等利益联结机制,将75%以上贫困人口聚集到产业链上;推进乡村道路建设,贫困村全部建成通村硬化路且宽度达4.5米以上;推进技能培训,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订单式培训、组织供需对接、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实现有就业能力、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推进公共服务配套,确保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民政救助和残疾保障等政策应享尽享。严格对照年度贫困退出标准,全覆盖对已退出贫困村、已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已退出18个贫困村、已脱贫13795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
2.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把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作为制度性安排和经常性手段,扎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按照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督查、整改提高和常态治理阶段要求,围绕“四个意识”、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六个精准、资金使用等十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分层分级、分口分类开展突出问题查找和专项治理。推广干部帮扶“网格化”、扶贫措施“清单化”、工作痕迹“台账化”,切实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做好扶贫领域信访稳定工作,建立信访台账和销账制度,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强化组织、资金、制度、作风保障,建立脱贫攻坚常态化督查队伍,坚持月暗访月通报月晒账、季督导季研判季验靶,严格开展半年考核和全年综合评价。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三)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1. 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48个行政村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完成12个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逐步构建完善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行机制。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入推进15个行政村省级扶持集体经济试点,全区35%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基本消灭“空壳村”。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全面推行村社财务委托“双代管”制度,巩固“乡镇村社财务委托代管中心”,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2.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巩固承包地“三权”分置成果,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预流转等模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实施土地流转履约行为保险,新增流转土地3600亩。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引进专项计划,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个,每个村至少有1个龙头企业或1个农民合作社作带动,新增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个。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主渠道作用,鼓励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供销社、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代管服务。深化建立带动小农户发展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方式和合同订单、股份合作、联耕联种、代加工等经营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等入股专合社,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民合理分享规模经营收益。
3. 保障农村发展要素。广泛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开展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撬动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域推广深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整理并盘活村镇存量建设用地,用挂钩指标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闲置农房退出和有效利用机制,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全年完成拆旧复垦1000亩。完善农业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按不低于省上下达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8%予以单列,用于保障农民建房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在何市镇、回龙镇试点探索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加大财政“三农”投入力度,提高土地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细化涉农资金整合范围、目标、权责和实现形式,推广财政补助“五补五改”模式,实施财政支农投入考评。积极推进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累计完成1000万元以上。全力推进农村政策性保险,积极探索生猪、蔬菜价格指数和土地流转保险。鼓励三绿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规范运行、发展壮大。
4. 完善城乡融合共享机制。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累计达90%,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电子签约制度服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3%。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完成牛佛镇中心校迁建、广华山小学教学综合楼新建工程,实施牛佛镇中心校等农村中小学校厕所新改建项目4个、何市镇永和小学等食堂新建项目2个,改造6所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实施牛佛镇中心幼儿园等2所城乡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工程。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农村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效衔接,提高低保家庭中重点救助对象救助水平,构建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
四、完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一)强化党委领导。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乡村振兴行动区、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完善工作载体和平台,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决策部署生根落地。加强宣传报道,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开展相关评选表扬活动,营造争先创优、比学赶超氛围。
(二)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乡镇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建立有效督查、精准考核办法和绩效评估体系,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向区委、区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协同机制。健全考核机制,提高“三农”工作在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对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明确责任、完成时限,实行挂图作战、清单化管理。
(三)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加强“三农”工作干部培养锻炼,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把“三农”工作实绩作为衡量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优先提拔使用优秀基层干部,注重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入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的用人导向。加强“三农”干部培训,全面提升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中共自贡市大安区委
自贡市大安区人民政府
2018年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