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发展农业新业态 培育增收新动能
    作者:陈明弟 廖云齐   阅读数:491   更新时间:2019年04月19日

    编者按  四十年前的19781218日—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年初,区委又制定了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为庆祝大安改革开放四十年,推进大安改革发展,我们策划了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安四十年成就回眸等相关稿件,以飨读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增收是核心目标。大安区始终把农户受益、促农增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突破口,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发展农业新业态,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农民增收新动力、新引擎,有效促进全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一、着力搭建三大平台

    (一)搭建园区发展大平台。以大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综合性发展平台,与美丽乡村统筹规划、多规合一,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打造,坚持产业园区、田园景区、农村社区“三区同建”,利用“农业+”模式,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园区总体规划面积约10万亩,覆盖三多寨、何市等6个乡镇68个村,占全区行政村的46%,涉及农户4.8万户14.6万余人,占全区农业人口的60%;其中核心区14.43平方公里,覆盖农户0.28万户1.1万余人。通过“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着力将政策、资金、人才引入园区、留在园区,让园区的机会吸引人、让园区的环境留住人,使各种要素、各方资源都能在园区找到自身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并产生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链延长、销售链相通、效益链相乘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搭建资金整合大平台。一是财政优先保障。为鼓励引导各方投入园区建设,及时出台《大安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每年落实扶持资金1500万元,对在园区内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市场营销与加工体系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给予财政补助,已兑付土地流转补助210万元,并整合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等涉农项目1.2亿元,靶向投入于园区建设。二是引导金融重点倾斜和社会资本参与。实施经济林木(果)权和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2325万元投入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丰硕农业有限公司、自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自贡市五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业主进入园区,投入社会资本1.5亿元,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投入的格局。

    (三)搭建社会化服务大平台。一是建设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平台。为推动园区农产品内贸流通,构建现代化农产品物流、营销体系,园区建立以产地农产品集散为主的配送中心,集农产品收储、分选、包装、冷藏、配货、检测、电商销售和信息平台等功能为一体,使农产品在园区内实现清洗、初加工、分选包装、检验检测和物流配装,从而提升农产品优势产区流通能力和效率,实现农产品“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赚得到”。二是用好资金互助平台。园区支持三绿资金互助社发展,充分发挥互助社“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地缘优势,依托血缘亲缘的人际资源和发挥资金融通成本低、效率高、无障碍的特点,以简便、快捷、高效的贷款投放方式,为社员生产发展提供资金贷款支持,解决社员融资需求。并依托资金互助社开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试点,努力构建“丰借欠贷”的资金调节模式。目前资金互助社运行规范有序,效益良好,成为全省8个试点社中实现盈利的2家互助社之一。

    二、着力实施三大工程

    (一)实施休闲观光农业工程。探索“农业+旅游”模式,立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江姐故居、邓萍故居等红色旅游文化和三多古寨、牛佛古镇、长滩河流域等地区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井盐文化、农耕文化内涵,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积极举办多福生态园采摘节、雁溪谷康乃馨节、玫瑰海乡村旅游节等乡村旅游活动,推动农业生产由种养单一功能向“优势产地+原产地加工+观光农业”转变,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二)实施农村电商工程。探索“农业+互联网”销售服务模式,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以及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等物流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建设益农信息社130余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村电商服务中心1个,村邮电商服务站23个,实现快递物流配送下乡到村“当天到”、进城外发“当天发”,电商交易额突破1500万元。成立三绿农业产销服务中心,建设无公害农产品产销对接配送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柜台、从基地到餐桌的产销对接,农产品直接配送月交易额突破300万元。

    (三)实施科技惠农工程。探索“农业+科技”模式,整合政府和经营主体培训资源,实施每村1名技术能手、每组1名致富带头人的农村“百千”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将园区基地作为农户学习技能、运用实践的实战场,着力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田秀才”,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800余人。园区引进新品种28个、新技术16项,配置设施大棚、水肥一体化及耕作、防控等设施设备400余台套,柑橘、蔬菜标准化技术及畜禽标准化生产在园区得到全面推广,农业科技服务率达到90%以上。

    三、着力倒逼三大转型

    (一)倒逼小规模生产向适度规模化转型。市场的需求倒逼产业发展规模化,单家独户的小生产已不能应对大市场的高要求。园区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引领农业分散生产转向适度规模经营的主力军,累计培育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大园区+小业主”“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等模式,连片发展精品柑橘5000亩、优质蔬菜3000亩、水产养殖2000亩,初步建成肉牛、生态猪、雪山草鸡养殖以及柑橘、核桃等产业基地14个,新建和提升改建产业基地2.3万亩。园区核心区土地流转率达92%,农户从土地流转上获得的收益达到1000/亩以上。

    (二)倒逼随意性生产向规范化生产转型。市场的需求倒逼产业发展由扩面增产转向提质增效,园区产业在形成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益的提高,促进种养殖产业特别是柑橘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园区以自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对柑橘基地进行标准化建设,引入以色列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推广深翻有机改土和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生产技术,实现对柑橘浇水、施肥、监测、打药四大功能通过电脑一键完成,做到每一株柑橘的给水量相同,比原始的种植方式至少节水60%、节肥30%,且能实现浇水施肥不用人,增产30%以上。

    (三)倒逼粗放式生产向精细化管理转型。市场的需求倒逼生产管理由粗放转向精细。园区以立华牧业一体化养鸡项目为示范,由公司统一技术标准,提供肉鸡养殖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农户按照养殖规程从事“代养”,按劳动力投入换取代养收入,促进分工细化,有效解决传统养殖模式中养殖户面临的疫病和市场风险。累计发动528户农户参与一体化肉鸡代养,建成标准化鸡舍583条,累积出栏肉鸡1100万羽,平均代养收益2.95/羽,促进养殖户增收3245万元。

    四、着力突出三大效应

    (一)突出社会整体效应。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构建企业(业主)联盟,开展产业联盟培育试点,引导企业(业主)“抱团发展”, 推广普及“大园区+小业主”、“ 大龙头+小农户”等融合模式,完善小农户和园区发展有机衔接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多产联动、成果分享的融合体系,将园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互联互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利益链,促进综合效益明显提升、农户大幅增收。

    (二)突出地域品牌效应。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相结合,大力发展农特产业,鼓励企业开展自有品牌创建,推广“长滩河”地方公共品牌,支持农产品地标保护、绿色、有机、无公害等资质的申报认证。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充分利用肉牛之乡、肉兔之乡和优质果蔬等特色产品资源,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大农产品品牌包装、宣传和推介力度,着力提升陶外公、牛佛烘肘、长明火边子等品牌知名度。

    (三)突出经济带动效应。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计划,皓禾生态猪养殖、立华肉鸡养殖与柑橘、蔬菜种植实现园区内部种养循环、生态循环,化肥农药用量持续减少,有机肥得到充分利用。一年多来,园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发展到大规模建设、从零星示范带动到农户竞相参与创建的转变,核心区实现总产值9400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200余户,促进农户就业2.6万人次,带动户均增收3100元。

     

    (陈明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廖云齐: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区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