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大安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奋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作者:邹勇 区委副书记、区委农办主任  阅读数:203   更新时间:2023年01月03日

    大安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区域、川南城市群腹地,幅员面积397.5平方公里,辖9镇6街道,有34个社区,87个行政村(包含22个脱贫村,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总人口41.16万,其中农业人口23.90万,耕地面积达28.8万亩,拥有肉鸡、高粱、生猪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全国农业执法示范窗口、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区、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天府旅游名县,是自贡市文旅融合发展核心区和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大安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以更高政治站位看“三农”,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抓“三农”,锚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持续用力推进,对标争创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努力推进大安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矢志不渝围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坚决扛牢稳粮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大安区坚决把粮食安全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狠抓推进。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大安区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区“一盘棋”一起端饭碗、一起扛责任,以“抓重夏粮、巩固早稻、稳住秋粮”思路抓紧抓好粮食生产,推动粮食播种面积、产量长期稳定在32.2万亩、11.4万斤以上。加大调整优化粮油生产结构力度,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粮豆轮作等模式。今年种植大豆7.4万亩、油料13.35万亩,分别同比增长0.7万亩、0.2万亩,切实保障大豆和油料等重要供给。坚决落实“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良田。地为粮之本,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着粮食安全。大安区紧紧扭住耕地这个“要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整合项目资金1400万元统筹推进撂荒地整治9168亩,耕地恢复178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5万亩,形成一批“肥土良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45万元,培育壮大文豪农机专合社、大山农机专合社等一批农机服务社会化主体,建成标准生产便道29公里,大力普及机械化生产。着力调动种粮积极性。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种粮收入高不高,直接影响农民种粮信心。要想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就必须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大安区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稻谷补贴等涉农补贴2889万元,结合市场行情敦促市场主体提高“订单高粱”最低收购价格至3.77元/斤,靠前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种子、化肥等农资储备,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整合资金150万元更新改造老旧提灌站10个,新改建排灌渠11.28公里、山坪塘26口、蓄水池33口,引导中小型水库水流至偏远旱地农地,不断改善全区耕作条件。

    二、奋勇争先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以现代园区为抓手,加快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大安区围绕自身特点,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规划“一轴三带四区”布局之“川南渝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奋力争取先机、夺得先位,切实找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全新定位、有效抓手,协同共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着力推进“三园共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对大安来讲,就是紧紧扭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这一“牛鼻子”,加快构建园区梯次竞相发展格局。大安区结合东西走向地理资源特征,近郊“大威现代农业园区”聚焦农旅融合加快建设“一核两基地”,中郊“肉鸡现代农业园区”聚焦特色品牌进一步抓牢抓实产业提档升级,远郊“沱江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聚焦粮油生产集中连片生产高粱、大豆、稻米、油菜等名优农产品,初步形成全域全境覆盖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正在整合资源积极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着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决胜之举和关键之要,是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发展的源泉,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大安区主动融入“10+3”现代农业体系打造“川字号”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推进正邦科技、立华食品加工厂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10万亩现代粮油基地、20万头生猪、3000万羽肉鸡产业规模雏形初显,放大特色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信心倍增。2021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完成24.59万元,同比增加7.0%。着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做好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形成“农业+”多业态的跨界思维,创新有机地把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结合,形成跨界融合发展态势。大安区把农业农村同旅游服务业统筹谋划,按照景观化设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宅基地改革、产权入市等农村改革众多“法宝”为载体,因地施策培育壮大长滩河柑橘主题公园、玫瑰海、多福生态园、渔乡橘里等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成功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农旅融合、协调共进的发展格局基本成型。今年以来,乡村旅游接待人次356万人次、经营性收入达19.57亿元,同比增长12.9%。

    三、用心用情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实现有效衔接为载体,探索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大安区时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聚焦“疫情反复”“就业困难”等核心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查缺补漏,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健全防止返贫致贫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发现机制,联动部门数据,是“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的根本前提。大安区坚持常态化、全覆盖监测所有农村人口,将因疫情、突发疾病或自然灾害等有返贫致贫风险农户114户290人及时纳入监测,“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做到帮扶精准、措施有力。同时严格落实退出标准,规范执行退出程序,确保风险消除一户、规范退出一户,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着力稳定脱贫人口增收。当前,农村生产仍是以小作坊、小农户为主,存在投入成本高、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户增收,就要增强引领示范作用、完善利益联结。大安区持续深化完善“公司+专合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家庭农场场长、种养大户创办农民专合社80个,把全区85%脱贫人口捆绑到利益联结机制上。通过组织脱贫人口参与小微工程、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等,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收入达10514元,助推农村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0140元,同比增长10.1%。着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特殊群体,稳定后续帮扶、强化公共服务质量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的必施之策。大安区始终严控衔接资金、产业扶持资金等项目资金使用范围,集中力量在安置区实施一批产业扶持、基层设施建设等补短板促发展项目,进一步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严格落实搬迁群众户籍管理、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安置区公共服务建设质量,推动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

    四、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加快建设幸福宜居新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进入新发展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大安区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着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更是农村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大安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整合资金3745万元统筹推进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场镇雨污分流等项目建设,因地施策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就地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4%、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5%。依托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双减等工作,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76%,建成绿色防控减量增效示范区12个,农药化肥常年实现负增长。着力促进基层治理有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高组织力量,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战斗堡垒,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安区突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1+1+N多元调解法”“法官基层坐诊”机制,不断健全党组织网格治理体系。成立自贡首个乡镇诉源治理暨诉讼服务站,支持自治组织自主参与治理活动,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辖区何市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镇。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起着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大安区深入实施新时代乡风建设行动,形成一批科学、规范的村规民约,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持续推行“红黑榜”机制,大力塑造积极向上的典型案例,以模范领航方向,对低俗、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典型予以曝光、通报批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既“塑形”、更“铸魂”。

    五、不遗余力落实“要素保障”,以坚持优先发展为遵循,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大安区始终坚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资源要素更多向农村流动。着力补齐资金缺口。抓项目就是促发展,抓项目就是争资金。大安区坚持“项目为王”工作理念,抢抓债券资金政策“窗口期”,包装乡村振兴示范镇、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项目对上争取资金2.45亿元。充分用好用活衔接资金、园区专项资金等现有资源,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姿态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21年,投入财政资金6.73亿元用于“三农”工作,同比增长21.02%。着力提升土地精准利用率。项目要落地,土地是保障。大安区统筹推进“三区三线”划定、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形成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全区确保将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用于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住宅建设”。2021年,新增乡村产业用地和村民住宅新增建设用地6.57公顷。探索推进闲置宅基地、农村“四荒”地等农村闲散土地盘活利用,优先予以保障粮油生产、粗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产业布局和资源要素向乡村优势区域集聚。着力培育乡村人才。乡村振兴要加速,有了人才才会有更多的“引擎”和“驱动”。大安区坚持把乡村振兴当作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全面推进定向培养、人才激励等工作,换届以来提拔重用“三农”战线干部225人,辖区9个镇换届后领导班子配备有乡镇工作经历且在30岁以下的班子成员,真正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基地(自贡立华),仅肉鸡产业主链就吸附各级专家人才10余人(其中博士4人)、技术人才26名、“乡土工匠”1000余人。

    下一步,大安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之以恒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毫不动摇,持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高效运行乡村振兴“1+4+1”推进保障机制,汇聚各方攻坚合力,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全力推动中省市决策部署在大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擦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征程上贡献更多大安力量。